新型建设是什么?

在传统观点中,基础设施主要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,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,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。

新型建设是什么?

  过去数十年里,基础设施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,对提升生产效率、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。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不断进化升级,原有基础设施开始难以满足社会高效运作的需求,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
  2018年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“加强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”,这是新基建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中。

  2019年7月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提出“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”。

  2020年1月3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时,提出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,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,推进智能、绿色制造”。   

  2020年2月14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,“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,要以整体优化、协同融合为导向,统筹存量和增量、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,打造集约高效、经济适用、智能绿色、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”。

  2020年3月4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,强调“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、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,加快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”。

  2020年4月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:“要抓住产业数字化、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,加快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抓紧布局数字经济、生命健康、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,大力推进科技创新,着力壮大新增长点、形成发展新动能。”

  党中央密集部署之下,市场开始热捧,新型基础设施建设(以下简称新基建)迎来风口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4月中旬已有13个省区市发布了2020 年新基建相关重点项目投资计划,其中 8 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 33.83 万亿元。

  2020年4月20日,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。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,以技术创新为驱动,以信息网络为基础,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,提供数字转型、智能升级、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。   

  那么,新基建相比传统基建到底“新”在何处?

  何为新基建?

  在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基建范围之前,社会上流行的是“七大领域说”。2019年3月,一家央媒报道说,新基建是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,主要包括5G基建、特高压、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、大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。

  对此,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。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就认为,“七大领域”在重要性上并不完全均衡。比如,特高压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虽然重要,但“特高压输电和城市地铁等,其实已经进行了很多年,把它列到新基建里面比较勉强” 。

  中信银行(国际)首席经济师廖群则认为,不宜低估新基建的范围,新基建也可包括目前存量规模相对较小但未来增量空间较大的领域,比如“城际交通、物流、市政基础设施”“农村基础设施”“公共服务设施”等。这些领域遵从“新旧融合升级”原则,也属于新基建的重要部分。

  此外,还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,新基建除了硬件建设,还包括软件、制度环境以及整体的数字化进程。观点的层出不穷与热烈争论,反映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新基建的丰富内涵。   

  2020年4月20日,国家发改委终于给出了权威说法。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:

 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,包括以5G、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、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,以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,以数据中心、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。

 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,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,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,比如,智能交通基础设施、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。

 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。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、技术开发、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,比如,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科教基础设施、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。

  国家发改委还特别指出,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,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、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将持续跟踪研究。

  从国家发改委不乏谨慎的表态中可以看出,相比传统基建,科技创新驱动、数字化、信息网络这三个要素是所有关于新基建认知中的最大公约数,也是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。